您当前的位置 :三板富> 商业 > 正文
互联网贷款整改三年,民营银行笑到了最后
2023-08-17 14:08:42 来源:镭射财经 编辑:news2020

来源 | 镭射财经(leishecaijing)

自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新规实施后,地方性银行不合规的助贷、联合贷业务遭受史上至严整改,直至今年6月底新规过渡期结束,地方银行停止投放异地互联网贷款,存量异地资产也逐渐压缩至清零。

互联网贷款整改,让那些重度依赖互联网平台开展信贷业务的城商行、农商行,互联网贷款余额瞬间陷入断崖式下滑的困局,进而带崩个人消费贷款体量,甚至拖累整体个贷业务走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一众地方银行还未从整改阵痛中走出时,同为地方法人银行的民营银行,却有不一样的风景。「镭射财经」通过整理民营银行数据时发现,当前民营银行贷款余额配置中主要以个贷为主,而个贷中消费贷占比较高,高者甚至接近90%。

从可公开查询的财报数据看,民营银行近三年个人消费贷和个贷体量整体维持增长,并且2022年余额相较2020年均实现较高涨幅。这与在互联网贷款整改过渡期内的其他地方银行相比,正好趋势相反。

在民营银行个人消费贷业务中,助贷、联合贷资产占比较高。由于民营银行缺乏网点和人力优势,除了极少数拥有互联网股东生态协同,大多数都缺乏流量、场景以及自主展业能力,尤其是获客触达能力。

因此,选择助贷或者联合贷,是民营银行快速起量的最优路径。例如2020年才设立的锡商银行,在2020年到2022年三年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从45.19亿元飙升至146.37亿元,增幅高达223.9%。

据了解,锡商银行的个贷和消费贷增长主要依托互联网平台助贷和联合贷业务,虽然有小部分自营业务,但占比并不高。锡商银行合作的助贷平台有省呗、51信用卡、易借速贷等。

虽然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新规对地方法人银行的跨区域展业作出严格限制,但民营银行因其主要业务在线上,新规对部分民营银行的跨区域限制较为宽松,加之民营银行中互联网银行定义较为模糊,导致民营银行仍可以通过助贷扩张全国性互联网贷款业务。

独特的展业模式和经营架构,让民营银行的互联网贷款暂躲过一劫,但可以高枕无忧吗?答案并不清晰。随着民营银行行业审慎监管趋严,民营银行主体的全国展业资质和展业能力也会进一步厘清分类,部分民营银行线上贷款模式的可持续性仍然存疑。

消费贷撑起半边天

民营银行设立近十年,目前行业共有19家民营银行。根据监管设想,民营银行的定位主要为聚焦本地民营经济,扮演好区域金融服务补充的角色,但在实际展业过程中,除了少数互联网背景和产业链背景的民营银行,多数民营银行的资产配置呈现出个贷,尤其是消费贷款为主的趋势。

民营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快速扩张背后,重度依赖助贷模式。特别是部分民营银行选择兜底固收的方式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放贷,本质扮演批发资金的角色,甚至忽视合作平台合规性管理,以及过于放松对跨区域展业的风险把控,引起民营银行合规瑕疵频现。

当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新规出台后,民营银行开始迫于压力提升自营业务占比,一边继续通过助贷模式扩张,一边开展自营消费贷业务。

目前,民营银行自营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整体较为缓慢,个中缘由既有本身资源禀赋问题,也存在对助贷的过度依赖,自营主动性不足的业务惯性。

由于各家民营银行的财报披露尺度和数据详细程度不同,暂无法对每家民营银行的消费贷款业务作出研判,但从公开数据的几家情况看,消费贷撑起民营银行资产大盘的趋势显而易见。

财报数据显示,微众银行近三年的个人贷款余额分别为1201亿元、1593亿元、1886亿元,占总贷款余额的60.02%、60.54%、55.89%;其中,个人消费余额分别为1157亿元、1440亿元、1753亿元,占个人贷款余额总量的57.85%、54.70%、52.02%。

亿联银行、华通银行、蓝海银行、锡商银行2022年的个人贷款余额为348亿元、144亿元、329亿元、167亿元,占总贷款余额比例为92.86%、92.5%、87.91%、80.38%。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237亿元、122.71亿元、270.79亿元、146.36亿元,占个人贷款总额的68.1%、85.2%、82.3%、87.6%。

网商银行个贷规模虽然也比较大,但配置主要为个体经营贷款,在民营银行中比较独特。网商银行2021和2022两年的个人贷款余额分别为1274亿元和1945亿元,其中2021年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3亿,占比仅为0.1%,2022年个人消费贷款更是直接清零。

其余民营银行中,大多数个人贷款占比大于企业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占比大于个体经营贷款。可见,大多数民营银行的业务重心在个贷、消费贷款,对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的服务空间还需提升。

整体来看,民营银行的个贷、消费贷业务底色最为明显,部分银行的消费贷在总贷款余额中占比在60%,甚至70%以上。从近三年民营银行的业务扩张节奏看,消费贷业务扩张较快,与其他地方法人银行的消费贷、互联网贷款业务扩张节奏恰恰相反。

如微众银行在2020年至2022年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从1157.33亿元增至1752.81亿元,增幅为51.45%;华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从94.76亿元增至122.71亿元,增幅为29.5%;蓝海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从196.31亿元增至270.79亿元,增幅为38%;锡商银行从45.19亿元增至146.37亿元,增幅超200%。

对比几家异地网点少、区域特征明显的城商行的消费贷数据,龙江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从2020年的120.41亿元降至2022年的16.66亿元,降幅高达86.16%;宁夏银行从同期的128.06亿元降至53.52亿元,降幅为58.21%;上饶银行从162.22亿元降至21.64亿元,降幅为86.66%。

地方城商行消费贷余额腰斩,主要因异地互联网贷款规模收缩甚至清零所致;民营银行消费贷余额攀升,则恰恰归功于互联网贷款。

典型如锡商银行。根据评级报告披露的数据,截至2021年末,锡商银行个人贷款余额144.17亿元,其中个人消费类贷款余额124.46亿元,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19.71亿元;其中自营平台线上贷款余额仅2.76亿元,联合贷款规模12.33亿元。

当然,民营银行在近两年开始发力自主展业和自营消费贷业务,但相比助贷资产大盘,仍然任重而道远。

模式能否持续?

从民营银行的自营业务布局看,分化非常明显。

目前,微众银行扛起了民营银行自营消费金融业务大旗,旗下拥有微粒贷和小鹅花钱两款拳头产品。

根据年报信息,2022年,微粒贷已累计服务超6000万借款客户,年内日均发放贷款超90万笔;约46%的客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约85%的客户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微粒贷笔均贷款金额约7600元,有效满足普罗大众的消费信贷需求。

微众之外,新网银行也推出好人贷,锡商银行推出锡锡贷,振兴银行推出兴一贷,华通银行推出福e贷等民营银行自营消费贷产品。利率压降之前,民营银行的自营消费贷产品定价可做到36%,压降之后利率上限普遍为24%。

微众、网商的自营信贷产品,有微信和支付宝两大超级流量平台支撑,入口即服务的方式,比较容易拓展自营业务。其他民营银行尽管也定位互联网银行,但资源禀赋有限,旗下的自营产品更多依靠代理模式或投流导流模式获客,起量相对吃力。

并且,在负债和资金成本不占优的情况下,民营银行的自营产品优势较弱,最终导致产品的同质化问题突出。若想依靠自营拉起消费信贷余额,短期内不太现实,因此助贷、联合贷仍是民营银行个贷业务的主流模式。

在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风险压实出清之后,民营银行依靠互联网银行这个挡箭牌,继续开展跨区域互联网贷款业务的模式可持续性到底如何,市场对此也存争议。

如联合资信在众邦银行的信用评级报告中提到,行业审慎监管对较为依赖线上业务的民营银行未来展业的影响需关注,民营银行面临严格的行业审慎监管,2021年以来众邦银行的主营业务增速有所放缓,未来存贷款业务模式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待进一步观察。

定位民营银行助贷、联合贷互联网贷款模式可持续性,首先要厘清互联网银行边界。就当前市场环境而言,民营银行受互联网贷款新规的影响,更集中在联合贷出资比例、贷款集中度层面。对于异地跨区域放款限制的豁免,也让民营银行的互联网贷款业务暂时躲过一劫。

根据监管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地方法人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应服务于当地客户,不得跨注册地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无实体经营网点、业务主要在线上开展,且符合银保监会其他规定条件的除外。

按照央行定义,地方法人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民营银行(含互联网银行)等六类。那么,从政策出发点看,民营银行也会受到跨区域展业的限制,对于限制豁免的无实际经营网点、业务主要在线上开展的银行,可推测主要指的就是互联网银行。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民营银行才算互联网银行?当前监管未对互联网银行作出清晰定义,但从央行的政策语义能看出,互联网银行属于民营银行的一类。市场普遍认为,19家民营银行中只有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亿联银行属于互联网银行定位,但这也只是银行层面和市场层面的定义。

实际上可以看到,除了上述四家互联网银行,其他民营银行也或多或少展示自身互联网银行的定位,从展业过程中通过助贷开展跨区域互联网贷款业务,也能佐证互联网银行的口径较为模糊。

有业内人士对「镭射财经」称,实际上大多数民营银行都在跨区域展业,互联网银行这个概念其实比较模糊,只是属地监管在审批牌照时给多加的一个营业范围上的描述,并非有中央监管明确文件规定。

随着监管对民营银行的互联网属性进一步厘清完善,加之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风险出清,部分民营银行的助贷业务也可能出现大幅回撤。眼下,布局本地、提振自营,才是民营银行应对不确定性的首选。

标签:

相关阅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或电头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的稿件,均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并保留"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的电头。

最新热点

精彩推送

 

Copyright © 1999-2020 www.3bf.cc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三板富投资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0036824号-16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