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商业 > 正文
差点破产的中国兄弟靠新冠检测躺收80亿,如今又到了悬崖边?
2022-04-15 22:27:20 来源:云掌财经市值观察 编辑: news2020

作者:云潭,编辑:小市妹

收入47亿美元,净利润4.37亿美元,全年1.3亿项检测。

2003年,全美第一大ICL(独立医学实验室)企业奎斯特诊疗(Quest)交出了一份令中国“同行”艳羡的成绩单。

“美国3亿人口就能创造如此庞大的市场,要是在中国呢?”看到了ICL行业广阔的商业前景,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林继迅立刻被触动了。

彼时的中国ICL市场如同一片荒原,还处在懵懂的萌芽状态,先入局者有机会享受巨大的市场红利。

他和兄弟林锋一拍即合,决定趟入这片蓝海。2004年1月,艾迪康正式开业。

不过,这个商业故事却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完美”。走过初创期的荆棘,艾迪康步入平稳发展阶段,然而管理层的“内讧”,导致多位高管出走,差点将艾迪康拖入悬崖。

2018年,凯雷资本成为艾迪康控股股东,为其注入资本血液,让艾迪康看到了翻盘的机会。

两年后暴发的新冠疫情更是直接“点燃”了艾迪康的业绩,起死回生后,这家中国第三大ICL企业,2019-2021三年狂揽80亿。

今年3月4日,正值自己18周岁的成年礼之际,艾迪康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

“因疫情起,也会因疫情落。”新冠疫情形势的不确定也直接影响着艾迪康的业绩持续性,无疑将是它登陆资本市场后的最大考验。

坎坷,黑暗中摸索

荒芜孕育着机会。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医院大多都“超负荷”工作,对于冗杂繁重的检测诊疗有些力不从心,一些有头脑的商人便盯上了这块“蛋糕”,成立第三方医学独立实验室分担这些医院难以覆盖的事情。

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ICL行业日渐成熟,孕育出QUEST、LabCorp两大龙头企业,他们基本瓜分了全美ICL市场的半壁江山。

▲美国两大ICL企业对比,数据来源:Wind

林继迅、林锋兄弟就像是在黑暗中赶路的旅人,突然看到了前行者的明灯。不过,这束光芒照亮的不仅仅是他们。

从事医疗器械代理多年的陈海斌于2001年8月创办了迪安诊断;在广州医学院留校工作的梁耀铭在2003年创办了金域医学,他们组成了中国ICL的“先锋军”。

“每一个样本都是一个生命”,医疗救治的基础是检测和诊断,林继迅、林锋兄弟就是秉持这样的创业理念,创办了艾迪康。

荒芜也隐藏着未知的风险。

三家企业在创立初期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艾迪康无疑是三家企业中最为坎坷的,甚至一度面临生死存亡。

2004年1月,林继迅和林峰创立了杭州艾迪康,这是公司的第1个自营实验室。它的业务模式也非常简单,就是为医院和制药公司提供检测服务,收入占比高达93%,其余的7%来自于销售医疗产品。

独立检测机构具有高技术门槛、高资金壁垒以及长周期运营的特点。一般而言,投资一家拥有1500项检测项目的机构,前期需投入2000万元,加之技术人员培训、市场开拓等因素,前2-3年亏损要达到1000万左右,直到3-5年后,才有望盈利。

成立初期,林氏兄弟认为只要复制美国同行,便可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但干了几年后,他们发现理想在现实面前被无情“打脸”。

由于医疗检测受地理半径的制约,只有“连锁化+规模化”才能做大做强;而另一方面,“开店”需要大量的前期资本投入。“扩张”VS“省钱”的矛盾一直萦绕着早期的艾迪康。

兄弟二人开始勒紧裤腰带,通过“以战养战”,“先经营,再扩张”的策略,避免现金流断裂的情况。

他们决定每个实验室都要先花大约一年时间来潜心经营,要首先实现1000万-2000万元/年的销售收入,尽量让每个实验室在三年内养活自己。

与此同时,二人计划“先富带后富”,比如上海实验室开业时,杭州实验室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第三年,对新成立的实验室具有很强的支持补充作用。

三年后,稳健的扩张政策效果就逐渐显露出来,艾迪康也进入良性扩张期,2006-2011年,他们在上海、北京、长春、长沙、成都等城市都开设了艾迪康的实验室。期间的2008年,两兄弟在开曼群岛注册艾迪康控股,二人分别拥有50%的股份。

随着分级诊疗、医保控费等医疗改革政策的实施,特别是2016年,国家卫健委颁布的《医学检测实验室基本标准和规范》,鼓励ICL及检测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行业驶入快车道。

2013-2017年,兄弟二人先后在重庆、广州、昆明、西安等地设立ICL,并且通过上海及杭州的中心实验室与CRO机构合作,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经过13年的发展,艾迪康已经成长为全国第三大ICL企业。2017年公司收入14.1亿,净利润5663万元。

这时,兄弟两人认为公司上市的时机到了,这是他们第一次憧憬“上市梦”。

然而,林氏兄弟完全没有想到电视剧里的“宫斗戏”竟然在自己公司内部真实的上演了。

一些高管并不认同他们的战略计划,相继出走,有些甚至自立门户,并且已完成了C轮融资。

获得康桥资本、华泰瑞合投资的千麦医学检验,就是由艾迪康的“老臣”们创立。千麦医学检验现任董事长陈娅妮,曾在艾迪康杭州和上海分公司担任要职,股东徐志勇为原上海艾迪营运经理,联合创始人郭尧更是原艾迪康检验中心总经理。

如今,千麦医学的检验实验室已覆盖至上海、浙江、四川、湖南等多个省份和城市。2020年武汉新冠疫情期间,还承担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检测工作。

“昨天还是亲密战友,今天就成了竞争对手。”突如其来的变故,令兄弟二人措手不及,核心高管纷纷出走,艾迪康瞬间陷入被动局面,一度从盈利变回亏损,甚至濒临死亡。

“上市梦”还没开始,两人就不得不打消这个襁褓中的计划。

转机,生死关头再冒险

万念俱灰之下,林继迅、林锋兄弟选择再次冒险。

2018年,是艾迪康发展史上的转折之年。

彼时的艾迪康已经处在破产边缘,摆在林氏兄弟眼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硬撑死扛,等待一个奇迹的出现;另一个是主动冒险,“卖掉”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帮助公司走出困境。

2018年3月,兄弟二人选择后者决定以5亿美元的价格将公司出售。顿时引来不少资本竞逐,其中就包括凯雷资本、复兴国际、金域医学、华大基因和美年健康。

最终凯雷资本成为艾迪康的“白衣骑士”。当年10月,凯雷资本以2.14亿美元收购艾迪康700亿股,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美年健康出资2200万美元获得艾迪康控股5%的股份。

回头来看,这笔破釜沉舟的交易,使艾迪康“起死回生”。凯雷不仅拥有丰厚的资金实力,更是投资医疗产业的“佼佼者”。到2018年,凯雷在全球医疗健康行业投资了超过65个项目,金额超过115亿美元。在亚洲地区,凯雷已向10家医疗企业投资约15亿美元。

“卖身”依附凯雷后,兄弟两人仅作为公司股东,不再参与日常经营。创始人亲手卖掉公司控股权,如同将自己培养多年的儿子交给别人抚养。但当时的艾迪康已是站在悬崖之上,林继迅、林锋不得不做出这个大胆而又不舍的决定。

拥有了凯雷的“输血”,艾迪康重新获得了成长的勇气,基于自身丰富的整合经验,艾迪康终于脱胎换骨,驶入正轨。

就在2018年,ICL行业收到了又一个政策“红包”。国家卫健委出台“公立医院检测服务可以外包给第三方机构”的政策。

在凯雷的操盘下,艾迪康先后在青岛和深圳设立分部,并将业务拓展至体检领域,为体检机构提供医学检测服务。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资本如同“毒药”,创始人十分警惕野蛮人来敲门;对于艾迪康来说,要想继续“活下去”,林氏兄弟二人必须“忍痛割爱”,才能获得一线生机。

高光,冲刺上市

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对绝大多数行业来说都是重大利空,然而ICL却迎来了“难得”的爆发期。

疫情催生了核酸检测的巨量需求,艾迪康积极向COVID-19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抗体检测等方面加大投入。并于2020年2月,开始提供核酸检测服务,直接面向消费者。

翻阅艾迪康的招股书,其2019年、2020年、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17.29亿、27.42亿、33.8亿元,三年时间揽入将近80亿元的收入,净利润也由2019年的7040万元飙升至3.22亿,增长了3.6倍。

2020年6月,艾迪康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不过因“材料失效”而告终,算是冲刺上市路上的一段“小插曲”。

今年,3月4日,艾迪康向港交所再次提交上市申请。这一次,艾迪康的底气更加充足,目前,公司的自营实验室数量已由林氏兄弟执掌时期的22家壮大到26家。

▲国内ICL市场格局

截至2021年底,艾迪康拥有3100种医疗诊断检测能力,其中包括1500多种普检和1500多种特殊检测项目。检测量2019年的4600万次提升至2021年的8050万次。

作为公司创始人,林继迅和林锋可能没有预料到,艾迪康会如此迅速的打赢一场“翻身仗”。2年前还在悬崖边上的艾迪康,靠新冠检测实现了业绩大反转。

虽然有些意外,但二人应该十分欣慰。招股书显示,林氏兄弟二人通过境外公司分别持有艾迪康控股12.45%股份。

艾迪康如果成功上市,将实现他们2017年就萌发的“上市梦”。

躺赢,靠“新冠检测”?

新冠检测企业因疫情而业绩爆发,同样,如果疫情形势趋缓,这些企业的业绩必然受到重大影响。

艾迪康新冠检测业务在2020年实现收入9.25亿元,占比为33.7%;2021年收入12.32亿元,占比提升至36.5%。两年仅靠核酸检测就获取了21.57亿元的收入。

▲数据来源:艾迪康控股招股书

不过,在招股书中,艾迪康坦言:“新冠检测收益可能不会持续。”而且,一旦疫情的影响减小,相关检测服务业绩增长将可能不会持续。

对于新冠疫情,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它的“不确定性”,因此相关受益企业也会随之出现波动。

近期,我国疫情多点散发,上海、吉林等城市疫情较为严峻,相关地区的新冠检测需求维持高位,因此2022年核酸检测带来的业绩还可能存在。但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随着疫苗、新冠药的推出,COVID-19检测服务带来的收入很有可能出现下滑。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显示,中国ICL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117亿元增至2020年的198亿元,年复合增速为14%;其预测2025年提升至463亿元,2020-202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8.4%,增速进一步提升。

但是,如果加入COVID-19检测,我国ICL市场的增速将由2016-2020年的27.2%,下滑至2020-2025年的9.3%。

可见,未来3-4年时间,新冠检测带来的业绩增量将进一步萎缩,靠突发疫情带来的“催肥”不可能持续存在。

艾迪康在疫情期间,也在不断调整业务结构。通过加强与医疗机构非新冠检测业务的合作,公司非新冠检测业务收入2019、2020、2021年分别为17.29亿元、18.18亿元和21.47亿元,增速由5.15%提升至18.1%。期望通过非新冠检测业务的进一步提升,平滑疫情消退后产生的业绩波动。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当前ICL渗透率仅有6%,远低于美国的35%,德国的44%以及日本的60%。

而且,我国每位患者在临床检查方面的支出远低于欧美日国家,仅为美国的五分之一。可以说,中国ICL企业拥有巨大发展空间。

但回到企业业绩层面来看,疫情“催肥”的业绩,也会因为疫情的趋缓而回落。尽管ICL行业“前景无限”,但短期内新冠检测带来的业绩持续性还需要打一个问号,这也是艾迪康为代表的企业面临的重大隐忧。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标签: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或电头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的稿件,均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并保留"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的电头。

最新热点

精彩推送

 

Copyright © 1999-2020 www.3bf.cc All Rights Reserved 
三板富投资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0036824号-16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