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商业 > 正文
被“腰斩”的中概股
2022-03-15 09:49:16 来源:乒乓一言 编辑: news2020

仅三天时间,中概股跌掉了一个时代。

3月10日晚,中概股被“血洗”,阿里、京东、拼多多、B站、爱奇艺、贝壳、蔚来等公司股价纷纷暴跌。其中,贝壳跌近24%,爱奇艺跌近22%,京东遭遇了在美上市以来最大跌幅,下跌将近16%。3月11日,在市场还没从前日的腰斩中反应过来,中概股再度迎来暴跌,当晚,88只中概股跌幅达10%以上。其中滴滴跌超44%,创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悦刻电子烟母公司雾芯科技跌超36%。

仅仅三天时间,曾经百倍的涨幅不复存在。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业绩翻了数番,而如今中国互联网巨头们却迎来了自己“最便宜”的时刻。

中概股美国梦碎

8年前的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红利浪潮之下,越来越多的公司得以拥有全新的市场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为他们寻求赴美IPO奠定了基础。当年共有15家公司在美国敲钟上市,募资额达304.52亿美元。

2021年2月,阿里巴巴、腾讯、美团、拼多多、百度、京东……如今所有叫得上名号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几乎都在这一时刻触及股价的最高点。

彼时,市值7万亿港元的腾讯、7500亿美元的阿里、3万亿港元的美团让市场一片乐观,人们都相信,这些互联网巨头们的股价会继续一路向好。

八年间,阿里巴巴的营收翻了10倍以上,GMV翻了4倍以上,活跃用户数翻了5倍,在单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75%的前提下,利润规模依旧接近2014全年。然而戏剧性的是,现在阿里巴巴的股价,却还不及2014年美股上市首日的开盘价

阿里巴巴不是个例,就在过去一年中概股的这一轮回调中,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股价”层面几乎化为乌有。如今,只剩下股价300多港元的腾讯、100美元的阿里、100多港元的美团和2美元的滴滴。

就连一向“抗跌”的京东,也没能躲过。

3月10日,京东集团刚刚公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公告,其财报数据的表现尚可。

2021年第四季度,京东集团收入275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3.0%,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经营利润为28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2亿元;2021年全年收入为9516亿元,较2020年全年增长了27.6%,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经营利润为134亿元,较2020年的153亿元小幅减少。

但美股市场对此显然没有买账,京东股价随即暴跌15.83%,当天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收跌10%,创下2008年10月以来最大跌幅。

暴跌的股价,并不意味着这些公司的基本面发生了巨大转变,相反,大部分公司在过去几年几乎都保持着较为稳健的业绩增长,一些曾经烧钱亏损的巨头甚至首次学会了挣钱,例如拼多多,2021年第二、三季度首次实现并连续保持盈利。

由此看来,在这种全线崩溃的跌法之下,股价已完全脱离了价值层面,无法从这个层面去讨论其投资逻辑了。

“地板价”,抄底吗?

根据统计,自特朗普正式签署《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以来,242家中概股出现不同程度走跌,171家企业股价几近腰斩,更有32家企业跌去90%。大致计算,中概公司从2021年高位的市值累计缩水超过1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6.3万亿元)。

中国互联网中最具活力一批新经济公司,在逃不过“跌跌不休”的境况——拼多多、贝壳、爱奇艺期间累计跌幅已经超过80%。目前市值仍超过10亿美元的中概公司中,好未来、雾芯科技、新东方、新蛋、金山云、涂鸦智能、爱奇艺等公司2021年以来自高位的最大跌幅均已超过90%。阿里巴巴2021年以来下跌了62.74%,京东跌幅45.4%

那么巨跌之下,中概股是否会迎来“黄金坑”呢?

其实2021年,中概股在国内外监管变局等因素之下,就曾发生过足以载入史册的暴跌。

2021年3月,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最终修正案,也是从此时开始,美股市场部分主流机构资金撤离中概股,加上“双减”政策的推出和电子烟政策监管的加强,中概股应声而跌。

在股价大幅回落的情况下,阿里巴巴董事会曾于2021年8月授权公司将回购计划总额从100亿美元提升至150亿美元,有效期到2022年底,这也是阿里巴巴集团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回购计划。

逆势抄底似乎成为了一种趋势。去年的一系列大幅调整之后,一些海内外机构对于中概公司出现一些抄底动作,比如芒格在2021连续多个季度加仓阿里巴巴;高瓴旗下HHLR Advisors在去年四季度继续加码理想汽车等新能源;桥水在去年四季度加仓阿里、京东和拼多多;景林期间则逆势加仓拼多多、京东以及BOSS直聘等中国互联网公司。

但很遗憾的是,这些机构的抄底行为现在看来都损失惨重。

中概股路在何方?

过度恐慌于股市的跌宕,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放大“中概股即将集体退市”“名单企业只有15天申诉期就会被摘牌”等放大甚至误读的声音。2022年3月13日,经济日报发布了一篇名为《不要误读中概股市场波动》的文章。

中概股是否面临集体退市的局面?文章从更加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一事件及其影响。

首先,SEC的识别行为是依据已公布的法案及规则实施的一个常规性步骤,并非突发事件,纳入该临时名单也并不意味着立即面临退市的风险

列入临时清单后,公司并不会被要求立即退市,而是将连续三年继续接受检查,如果至2024年初(发布2023年年报后)连续三年仍未满足条件,则可能被要求从美国退市。

不难看出,首批名单的公布早已有迹可循,并非一个突发事件,且相关法规存在缓冲期,目前断言入单企业最终会被强制退市尚为时过早。

3月11日,中国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近一段时间,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持续与PCAOB开展沟通对话,并取得积极进展。按照前述中金互联网相关研讨纪要中的解读,即理论上只要在2024年第三次被识别之前、在相关中概股公司被退市和禁止交易前,都有回旋余地。

在美国相关机构逐渐监管收紧等因素影响下,回归成为了许多中概股公司不得不考虑的选择

当然,回归同样也是市场的选择。据粤开证券研报指出,目前中概股回归具体包括三种途径,分别是私有化再上市双重主要上市以及二次上市。其中私有化涉及的合规、融资成本较高,使用范围受限;双重主要上市的要求基本等价于港交所IPO要求,不会受到美国上市地位变化的影响;而二次上市则基于海外上市地位作为前提,仍面临一定的风险。

目前已经有至少15家中概股企业回港二次上市,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则采用了双重主要上市。

在2021年11月19日,港交所公布了针对简化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的新规,不仅进一步放宽了二次上市的市值门槛,还首次允许了同股不同权、可变利益实体等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直接申请双重主要上市。此外,新规对多地上市的企业遭遇海外上市停牌后,将香港转为主要上市地作出了更简明的指引,包括对企业变更财报适用的会计准则给予12个月宽限期,为海外上市中概股应对监管风险增加了“缓冲垫”

素材来源:财经天下、中国企业家杂志、经济日报

标签: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或电头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的稿件,均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并保留"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的电头。

最新热点

精彩推送

 

Copyright © 1999-2020 www.3bf.cc All Rights Reserved 
三板富投资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0036824号-16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