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商业 > 正文
杨国福冲刺IPO,烫了资本的嘴?
2022-03-08 22:27:12 来源:云掌财经湃动商业评论 编辑: news2020
最近,“杨国福麻辣烫”即将赴港IPO的消息不胫而走,刷爆了互联网。坊间纷纷笑谈:“人人一碗麻辣烫,吃出一个IPO。”
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在杨国福之时,有媒体却意外地发现,杨国福冲击IPO并非个案。乡村基、和府捞面、老乡鸡、老娘舅、西贝、七欣天、巴奴火锅、捞王等餐饮企业都在跃跃欲试。在餐饮这条容量巨大,刚需稳定的超级赛道中,从不缺乏商业奇迹,但如此受资本追捧,却是从未有过的。过去10年间,已经登陆A股和港股的餐饮公司不超过20家。而当下,就有10多家餐饮公司正在冲击IPO。
究竟是资本“疯”了,还是中国餐饮真的迎来了爆发的周期?如果不依靠任何分析框架和历史参照系,那我们将无法认识到这一问题的本质。为此,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
●餐饮行业的逻辑:透视餐饮行业的本质,是理解一切相关现象的前提。
●资本的逻辑:理解资本重仓的投资逻辑,才能读懂餐饮行业的当下与未来。
●杨国福的逻辑:在行业逻辑和资本逻辑的大前提下,真正读懂杨国福过去与未来。

餐饮行业:大水小鱼,速生速死

著名投资家乔尔·蒂林哈斯特认为,洞察商业世界的关键,不是依靠“宏观经济”,也不是“微观”的公司拆解,而是对“中观”行业逻辑的深刻认知——简单而言就是要搞清楚,这个行业到底在靠什么挣钱。当我们面对大量餐企扎堆上市,看不清未来的时候,“行业逻辑”就像在黑暗混沌的夜空中,突然打出的一颗照明弹,让我们瞬间看清楚餐饮战场的全貌。
首先,餐饮行业的第一个典型特征是“大水小鱼”,也就是行业规模很大,但集中度很低。
美团出品的《中国餐饮行业报告》中,有一个惊人的数据,2017年中国中式餐饮的集中度,只有0.8%,而美国却高达10.6%,2019年中国的连锁化率为10.3%,而美国则达到54.3%。在整个2017年,北京20.4万家餐馆中,倒闭11.4万家,新开张8.5万家。
这就是中国餐饮行业最真实的写照,速生速死,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其次,餐饮行业的第二个典型特征是“转换成本低”,这是餐饮企业普遍面临的竞争困局。
我们都知道,人们天生地喜欢新鲜事物的刺激,在“吃喝玩乐”方面尤其如此。这就造成了餐饮行业普遍的竞争困局——转换成本非常低。例如,备受追捧的海底捞2020年以来的翻台率,一路从4.8直线下降到2.3。
最后,餐饮行业的第三个典型特征是“天花板明显”,边际成本较高。
一家餐厅无论经营效率无论怎么提升,食材的成本、房租和人工是节省不了的。而且随着餐饮规模的扩大,成本也会随之扩大,最终利润里只能留下可怜的个位数。赚大钱的人少,亏大钱的也少,大部分人都趋向赚取平均利润。餐饮就是典型的分散市场,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
受制于供应链效率和规模性,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大水小鱼,速生速死是餐饮品类的典型特征,只有火锅,中式快餐等极少数品类,才能稍稍突破制约,把规模做大。
资本的逻辑:制造新成瘾品类
有了基础的行业认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对资本而言,餐饮行业是典型的苦活脏活累活,需要长期陪跑,才能砸出一个优势不那么明显的头部。所以在过去,A股对餐饮企业的上市审批总是爱答不理,成为了标准的资本弃儿。
但令人感到困惑的却是,近几年,资本不仅与餐饮企业眉来眼去,甚至开始重仓明星品牌。2021年7月,和府捞面完成8亿元的E轮融资,震撼了整个市场。巴奴火锅、乡村基等品牌也迅速成为资本的座上宾。以至于有人发出感慨:“资本疯了,还是我疯了,一碗牛肉面竟价值10个亿?”

10年前,如果有人夸下海口说,一家点心店可以估值1个亿,二房东餐饮美食城能有数亿身家,那所有人都会觉得他疯了,更不用提专业投资人了。理由也很充分:房子是租的,员工是不上社保的,账目是不缴税、不清晰的、人的口味会快速变化,技术没有门槛的等等。

然而当下,昔日的天方夜谭都变成了现实。这其中的逻辑在于,时代发生了变化——数字化条件大大地成熟了。

我们都知道,餐饮是一个链条长、环节多、管理复杂、专业性极强的行业,它不仅需要资金、产品、模式、供应链的支撑,更需要细致的管理与强大人才梯队的支撑。

而专业投资人遇到一个餐饮创业项目时,首先会关注其单店盈利模型,再预测店面的扩张前景,以及市场的空间大小。其中,坪效、投资回收期、毛利率、净利率这4个指标,是单店盈利模式的重要数据。数据是一家店经营管理的具象化表现,反映出很多其它要素,包括选择的品类,选址的能力,团队运营的能力等。

在以前,数据问题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透明、不规范。而要进入资本市场的首要条件,恰恰就是规范。但如今,随着大数据越来越成熟,过去难以逾越的鸿沟消失了,举例而言,现在有大量的智能数字化平台,已经可以让店主轻松掌握从管理到门店执行,从前端到后端的各种数据。

这就为餐饮拥抱资本,奠定了基础。

此外,资本拥抱餐饮,也有其自身的逻辑,那就是重仓新的成瘾品类。

当总结、提炼出近些年备受资本青睐企业的特征后,我们发现,它们的菜谱多数都是围绕人的上瘾机制设计而成的——把辣、咸、甜进行了改良。由此可以产生三大好处:
首先是超高的复购率。好吃、上瘾,人们就会不断去吃,这就保证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其次是需求量大。我们都知道,成瘾性天然具有普世性,尽管中国菜系丰富,但总有那么一两个品类可以在全国开花结果,这就容易跑出一个龙头。
最后是马太效应。一旦某个成瘾性品类全面铺开,量变会引发质变,它会推动成熟的供应链诞生,反过来急速成瘾性的大规模复制,这就是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也就是说,现在所有重仓餐饮行业的资本,都在赌谁能更快地让人上瘾。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近几年轰轰烈烈的“新烟酒茶运动”。资本逼着大家喝奶茶、喝低度酒、抽电子烟。现在,它又拓展品类,开始逼着所有人吃饭了。
其实,这并非偶然现象,当我们继续深挖资本的逻辑时,不难发现——疫情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疯狂放水,如果不投资,那就只能等待着贬值。而全新的科技、产业革命迟迟不来,大佬们手上的现金就变得愈发滚烫。于是乎,资本开始疯狂地内卷,寻找全新的标的——诸如元宇宙、新能源汽车,甚至所谓的“成瘾性赛道”,都不过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东北麻辣烫“入关”:杨国福到底能走多远?
在谈杨国福之前,我们首先简单聊一下麻辣烫这一特殊品类的起源。
几乎没有人会反对,真正意义上的麻辣烫是四川火锅的一种特殊衍生品,而真正引发争议的是麻辣烫与大量衍生品(如冒菜、串串、钵钵鸡)的区别,即使四川本地人也难以厘清,更遑论外地人了。对此,公众号“IC实验室”提出了一种颇具趣味性的梳理方法,他们借用生物学“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概念,把杨国福麻辣烫归类到“火锅科——四川火锅亚科——麻辣烫属的东北亚种”这一体系内。
而麻辣烫之所以能兴盛于东北,在于特殊的时代背景——1990年代,作为重工业基地的东北,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下岗潮随之席卷而来。而廉价的麻辣烫,对于生活拮据的人来讲,就是北方寒冬里的一股暖流。 于是乎,像串串、麻辣烫这种门槛较低的生意成为了大量失业者的生计。
我们都知道,如果外来物种要在异地扎根都必须进行“本土化改造”,麻辣烫也不例外。首先,东北人民引入了北方火锅的思路,用白汤代替红汤,进而拉低了麻辣烫的辣度,此外还引入了火锅的灵魂——麻酱。其次,凭借着黑土地本身发达的农业,在配菜上,东北人民在麻辣烫中加入了更多的蔬菜,肉类则以方便量产的丸子为主。最后,他们在麻辣烫中加入面条(如方便面)、粉等主食
一言以蔽之,东北完成了对四川麻辣烫的改造——麻辣烫既不辣,也不那么烫了,甚至连“麻”,都从麻辣的麻,变成了芝麻的麻。不难发现,麻辣烫之所以能成为爆发品类,主要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东北麻辣烫天然符合快餐文化的基因,完美兼容了一切餐饮行业爆发品类的典型特征,也就是口味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适性、流程的标准化和低廉的价格。
第二,东北作为常年的人口输出地区,伴随着东北人的大量入关,麻辣烫席卷全国也就成为了必然。
于是乎,麻辣烫就在东北迅速风靡,光在小小的宾县,就诞生了数个麻辣烫连锁品牌,其中就有现在称霸全国的杨国福。而杨国福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东北麻辣烫的典型缩影——改造麻辣烫——风靡东北——走向全国。
2000年,杨国福依靠路边摊谋生,在听说起源于四川的“麻辣烫”后,他嗅到了商机,决心改良汤底。他买回香辛料,放到锅里炒,甚至尝试用豆瓣酱研制底料,经过数十次配方的调整,终于研制出最独特的底料。
2003年,在哈尔滨永和街,杨国福麻辣烫的雏形——杨记麻辣烫的第一家门店终于正式开业,成为了梦开始的地方。
由于东北经济的萧条,房租、食材、人工等成本都非常便宜,而东北又是一个人情社会,杨国福的亲戚朋友们纷纷加盟,很快杨记麻辣烫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几乎每年都有300个加盟商加入。2007年,“杨记麻辣烫”正式更名为“杨国福麻辣烫”。正是在这个时间节点,杨国福的远房亲戚张亮,自己开了一家叫张亮麻辣烫的店,并成为后来几乎被网友认为要“取代”杨国福的品牌。
2012年,杨国福麻辣烫在整顿之后,加盟店达到了800家,走出东北,正式入关,开始谋求更大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一年,杨国福麻辣烫将总部搬到了上海。
根据杨国福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杨国福品牌旗下共有5738家餐厅,相比2019年时又增加了500多家,其中包括在上海的三家自营餐厅,覆盖国内31个省市的加盟餐厅。此外,麻辣烫不仅走出了国门,而且深受海外喜爱,在社交媒体上,韩国网友是这样评价麻辣烫的:“大家千万别碰麻辣烫,一旦吃了,一周内总有一天会像疯了一样想吃麻辣烫。”目前,杨国福在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共拥有21家海外加盟餐厅。
在深刻地理解了行业的逻辑和资本的逻辑之后,我们其实只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就能真正理解冲击IPO的杨国福麻辣烫,到底能走多远。
首先,就是麻辣烫的品类空间到底有多大?
当杨国福冲击IPO,有人将其定义为“中国的麦当劳”,资本押注麻辣烫为“成瘾性赛道”的明星选手,似乎麻辣烫的资本神话即将变成现实。这样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截至2019年底,杨国福麻辣烫与张亮麻辣烫在中国内地门店的数量就已经全部突破5000家,相当于肯德基+麦当劳门店数量之和。
在这样的印象中,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未来,满大街都将是杨国福麻辣烫,它将和奶茶一样,人手一碗,其未来将是无限美好的。
然而,继续深挖,我们却发现,杨国福依旧没有摆脱本文第一部分所讲述的残酷的行业逻辑。冰冷的数据告诉我们,厚重的行业天花板依旧死死地压制着它的发展。
2021 年我国餐饮市场规模约 4.7 万亿,中式餐饮 3.7 万亿。其中火锅是中餐餐饮品类中的老大哥,规模约为7000亿,占比为13.7%,而中式快餐市场占比为12.2%,而麻辣烫只是中式快餐的细分赛道,仅占快餐市场份额的17.4%,规模约为1336亿元。
可见,麻辣烫依旧没有摆脱“大水小鱼”的客观规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麻辣烫甚至都不是最大的那条鱼,麻辣烫与最大的那条鱼——火锅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换句话说,当下的人们对火锅中的老大哥海底捞有多失望,那么将来如果杨国福上市,其失望程度将是海底捞的数倍——要知道,海底捞的股价从最高85港元一路下跌到最低不到16港元,可以说已经脚踝斩了。
其次,杨国福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统治该品类?
讲完了麻辣烫的品类空间,接着我们要看,杨国福在麻辣烫品类中,到底有多强大的统治力。衡量这一标准的数据,就是行业集中度。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麻辣烫市场集中度高于中式快餐整体,但仍然高度分散。2020年麻辣烫前五大品牌的市占率仅为10.2%,前两大品牌市占率为8.3%。其中,杨国福市占率为4.3%,排名第一,张亮麻辣烫紧随其后,双龙头格局明显。相比之下,2020年,火锅前五大品牌的集中度CR5仅为7.9%,而大老哥海底捞市占率为3.4%。
可见,杨国福在麻辣烫赛道中的统治力非常强悍。
尽管杨国福以5238家餐厅排名第一,但“杨张”之外的麻辣烫连锁品牌众多,但餐厅数量均不足1000家,规模差距明显;小散乱的夫妻老婆店、小型创业店层出不穷,占据了麻辣烫市场的半壁江山。许多人认为,三四线城市快餐麻辣烫市场巨大且竞争度低,随着小镇青年的消费日渐高涨,下沉市场已经成为实现杨国福帝国雄心的庞大蓝海市场。
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也成为杨国福实现这一雄心的底气。举例而言,杨国福集团供应链最为业界和社会熟知的是四川工厂。它可满足20000家门店的原料供应,是国内为数不多拥有超现代化进口设备的智能型工厂,生产车间均实现从投料到出品的全自动化处理,达成“无接触式生产”。
根据杨国福的招股书,杨国福麻辣烫的募资用途可以被总结为“做深供应链,把握新机遇,进一步做大规模。”
然而,这仅仅是看好者们的一厢情愿。如果真的按照这个路径发展,那么杨国福将迎头撞向一座巨大的冰山——那就是任何餐饮行业都无法摆脱成本“三高”的生死困局——房租高、人力成本高、食材价格高。而这一困局,绝非供应链能够解决。这三项支出基本占到了总成本的70-75%,再扣去税负、固定资产折旧与其他损耗,利润率通常只有5-10%。
我们以火锅品类的老大哥海底捞为例。数年前,野心勃勃的海底捞开始大跃进,从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上半年,这一年的时间内,海底捞新开门店数量直接在2019年768个门店的总数量上翻了一倍。
然而,扩张带来的,却是巨额的成本支出。
根据海底捞半年报,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的总营收在200亿左右。但销售成本超过85亿元,工资成本同比增长近七成,达71亿元,折旧和摊销超过21亿元。更让人背脊发凉的是,仅房租一项的涨幅更是惊人,从2020年同期的8810万直接增长125%到了1.98亿,仅半年就翻了整整一倍。
很快,2021年300余家餐厅关停,以及剩余餐厅业绩下滑导致海底捞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等合计约人民币33亿元至人民币39亿元,糟糕的业绩,毫不意外地引发了股价的暴跌。
可见,无论品牌故事讲得如何天花乱坠,餐饮市场就是典型的分散市场,任何企业都难以逃脱正态分布的行业铁律。通过海底捞的溃败,我们可以侧面看到整个餐饮实体的艰难,并预见杨国福继续扩张的必然结局。此外,在疫情肆虐,需求端低迷的当下,这就把杨国福的扩张提升到了噩梦级别的难度。
一言以蔽之,无论餐饮赛道企业的品牌故事如何好听,都逃不开整个赛道基本的行业逻辑,海底捞如此,正在冲击IPO的杨国福亦如此。
尾声
在商业世界中,当新闻媒体中充斥着各类震撼的标题,当困惑和焦虑紧紧纠缠着我们的思维时,很少有人愿意花费宝贵的时间,来全面审视形成今天问题的历史与逻辑根源。长此以往,面对如此众多而复杂的问题,足以使我们脆弱的大脑陷于崩溃。
其实,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商业世界的大量问题,历史早就给出了答案,尽管历史不会是简单的重复,但在历史中不断反复的行业本质,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许多震撼人心的商业故事,到底是品类红利,还是品类陷阱,或许一开始就早已注定。
*内容作者:朱愈嘉

标签: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或电头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的稿件,均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并保留"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的电头。

最新热点

精彩推送

 

Copyright © 1999-2020 www.3bf.cc All Rights Reserved 
三板富投资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0036824号-16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